1967年6月17日,我國在西部某地上空爆炸成功一顆氫彈。
此前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在西北浩瀚的沙漠上,轟地一聲巨響,騰起了烈焰翻滾的巨大蘑菇狀煙雲。這震撼世界的驚雷向世人宣告:中國任人欺淩的時代結束了!我國的原子彈、氫彈是靠自力更生研制成功的。
據後來回憶,我國在大力研制原子彈的同時,科學家們從1960年底已開始摸索氫彈原理。當時的二機部劉傑部長、錢三強副部長把研究氫彈的任務交給了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黃祖洽、于敏、何祚庥等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從事氫彈理論先期探索的隊伍轉入中物院理論部,和那裡的科技隊伍彙合,形成強有力的科研攻關拳頭。理論部科研大樓,每天晚上燈火輝煌。人們為了琢磨一個問題,常常通宵達旦;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黃祖洽、于敏等科學家的報告一個接着一個,報告廳常被擠得水洩不通。
于敏是我國乃至世界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從未出國留過學,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國産專家一号”。在原子核理論研究的颠峰時期,他毅然服從國家的需要,開始從事氫彈理論的探索研究工作。于敏深知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他說:“核武器是一種保障國家安全的手段。作為一個年輕的大國,中國不能沒有自己的核力量,我願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獻出自己的一切。”這種樸素誠摯的愛國心,一直是他的精神動力。
為了盡快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廢寝忘食,晝夜苦讀。很快,他進入了“角色”,顯示出傑出的才能。1965年10月,在于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7時,空軍徐克江機組駕駛着72号轟炸機,進行氫彈空投試驗。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瞬時升起了一顆極為神奇壯觀的“太陽”。
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到氫彈原理突破,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半,而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兩個月。這是一個讓全世界為之震驚的速度!
正是由于科技人員心中時刻惦念着民族的強盛,我國核武器的研制和發展才得以步履矯健。
聶榮臻(左)在現場指揮氫彈試驗,右為張震寰。
|